中国水网:碧水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做优“水”文章-ag真人国际官网

欢迎您访问碧水源集团网站!

news

新闻中心

中国水网:碧水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做优“水”文章

文章来源:中国水网     

2020-12-21
返回列表

“在我们的环保企业中间,有一个企业是举足轻重的,为什么说举足轻重呢?因为它的市值曾经在很长的时间之内超过了老牌国有的领跑企业,达到了800亿,它就是碧水源。”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博士曾在《听涛》节目中这样评价一家企业。

那么,20年的发展中,是什么原因让碧水源实现了如此超凡的增长?

以不变应万变:执着的技术追求

碧水源创立于2001年,创立之初,对于“技术”的坚持和专研就被深深地刻在了碧水源的企业招牌上了。董事长文剑平带领团队,从水处理的前沿技术——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入手,开启了以技术撬动环保市场大门之路。

然而,碧水源的这种执着在当时更多被看作是一种“痴狂”。2000年左右,随着中国环保市场需求的释放,大量外资爆发式涌入中国市场,早早布局中国水业市场的外资企业成为了市场主力,国内的环保企业在市政项目上很难与国外企业竞争,技术是如此,“膜”技术更是如此。

作为高科技环保企业,碧水源起步就选择扎根“膜”技术,难度和阻力可想而知。由于我国水务领域对国外膜技术的依赖,也带来了成本的虚高,严重阻碍了“膜”技术在中国水务市场的应用和推广。

而碧水源的转机恰在于此,当时文剑平高调宣布碧水源的企业愿景:坚持以自主研发的膜技术解决中国“水脏、水少、饮水不安全”三大问题。其果断选择从国产化膜技术入手,研发自己的膜产品。

凭着对膜技术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碧水源组建了一支由国外聘请的专家以及国内专业人士组成的研发队伍。自主研发膜丝,膜材料是关键。为了改变膜材料的配方和性能,碧水源投入了当年收入的1/3进行膜材料研发。不到一年,碧水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膜技术研发成功,并于2009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国产膜技术在成本上的竞争力,让碧水源很快占据了市场竞争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碧水源的膜产品在水务领域都占据着龙头地位,连续多年荣登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榜单。

如今,碧水源的市场布局已经基本囊括了水处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包括微滤膜(mf)、超滤膜(uf)、超低压选择性纳滤膜(df)和反渗透膜(ro),稳立水务市场前端,已占国内膜法水处理市场份额70%以上,并在多个水环境敏感地区、国家水环境重点治理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技术创新”是碧水源的灵魂,也是碧水源开拓市场的制胜法宝。随着碧水源的膜技术创新,使我国提高水环境排放标准具备了可行性,公司曾一度推动一级b向一级a的提标,中国全面实行一级a以后,碧水源又提出了北京市能不能到ⅳ类水体的排放标准。

据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主要水污染物环境容量严重超载,全国的cod和氨氮的超载率分别为210%和330%,其中,海河流域超载最为严重,cod和氨氮的超载率分别高达1910%和3070%,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曾表示,如果不把污染物排放控制在水环境容量范围内,只能是水环境继续恶化。“减排和扩容如果不配合提标,相当于买药不治病。但提标也不是‘一刀切’,在水环境容量不足的地区,提标是保护水环境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在碧水源等领军企业的努力下,我国mbr工艺吨水工程膜投资成本下降了约30%;mbr工艺的吨水工程建设直接费用在2000~3000元,基本与传统一级a工艺持平;mbr工艺的污水处理的直接运行费仅为0.45~0.6元/m3,比传统一级a工艺高出不到10%,按此推算,即费用高出不足0.06元/m3,但采用mbr技术新建和提标升级的污水处理厂可将排放标准提高至地表iv类及以上的高品质再生水,主要污染物codcr排放量削减了40%,氨氮削减了70%,总氮削减了33%,总磷削减40%,将对我国消除地区黑臭水体、改善整体环境质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北京、天津、雄安、江苏、浙江、昆明、深圳等已陆续发布了比国家污水处理标准更为严格的地方污水处理标准,主要指标基本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或更高,其中总氮限值在5-10mg/l。

针对mbr工程总氮达标需求,碧水源持续在技术创新上发力,开展了大量深度脱氮技术研究,并开发出了无曝气振动mbr装备,采用非曝气吹扫方式控制膜污染,大大提升了mbr脱氮能力并降低运行能耗。

插上资本的翅膀:实现资本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2002年底,建设部颁布了《关于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意见》。之后,中国城市水业改革进入市场化元年。在水业市场化改革浪潮中,仅靠原有以各级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投资支撑逐渐不堪重负,社会资本逐渐进入到水务市场中来。尤其在金融危机后,资本市场更加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时候的环境产业,领军企业正先后进入投资建设运营模式,行业对于资本的需求开始显现,催生了最早试水资本市场的一批环境企业。资本的力量为这些企业带来了发展红利。

此外,在环境产业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之下,像碧水源这样的技术型企业也开始快速成长。

这时候,碧水源觉察到了资本的重要性,环保项目投入高、回款周期长,投资建设运营大体量的水务项目不能没有钱。从2005年拿到第一个mbr大项目开始,碧水源就有了谋求上市的想法。之后就开启了为ipo的准备工作,其中2007年6月成功完成股改是碧水源在准备创业板上市之路上的关键一步,这为其创业板的成功上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给创业公司提供融资渠道,支持国家自主创新核心战略,2009年10月30日,中国正式推出创业板,为技术企业打开资本通道。

因对资本市场的敏锐嗅觉,受益于在前期所做的充足准备,碧水源在上市的时候赢得了先机。北京市优先推荐了碧水源,碧水源因此被坊间传为创业板的第一股。

有着主业突出和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优势的碧水源在创业板推出之后的第一年(2010年)就成功在创业板上市,走在了资本市场的前列。碧水源之后,大资本时代加速,有更多的企业认识到资本的力量,开始重视资本对接,中小型公司也大都引入战略投资者。如何善用资本成为环境企业家的一门必修课。

“就像延安宝塔点燃各地有志青年的激情一样,创业板的成立坚定了企业家依托科技创新实现创业梦想的信心。”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曾经在接受新华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展望未来,创业板应该是“金刚钻”企业组成的板块,创业板公司只有走真正的科技创新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这对碧水源来讲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碧水源以一个轻资产的、epc的工程公司的名义,技术型公司的名义,踏踏实实地进入到资本市场。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技术创新与环保产业的支持与重视。

创业板的上市为碧水源插上了资本的双翼,有助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碧水源战胜当时在膜生物反应器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ge与西门子两大巨头。

碧水源希望ipo所募集金额在4亿元人民币左右,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加大研发投入和扩大膜组器生产基地。同年,上市对于技术推广的助力效果就已经显现出来。

2010年,碧水源分别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丰台区水务局、北京市房山区水务局签署北京市高碑店再生水厂及再生水利用工程(100万吨/天)超滤膜系统、北京市丰台河西再生水厂工程(5万吨/天)及北京市房山区城关再生水厂回用管网工程(2万吨/天)的mbr设备供货意向性协议,三项意向性协议均为政府首购项目。其中北京市高碑店再生水厂及再生水利用工程,是当今世界上少数日处理量超百万吨的超大规模的膜技术应用项目,该项目的签署体现了碧水源在技术创新和膜技术领域的领先实力,且成为世界上承担每天百万吨处理能力的膜技术提供商。

资本的加持使碧水源的技术梦想得以一步步实现。成功搭上资本市场的快车之后,拥有了充足资本做后盾的碧水源,便带着“资金和技术”,采用和当地政府参股成立水务联营、合营企业的商业模式进入当地市场,并以此为平台,发展当地水务市场,这便是“碧水源模式”。这种模式成功在云南、江苏、武汉、内蒙古等地得到应用,资本和技术的结合又帮助碧水源赢取了广阔的水务市场。

反向混改的浪潮:提早寻求转型,主动拥抱国资

最近几年来,民营环保企业拥抱国资的案例越来越多。今年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鼓励国有企业与民营节能环保企业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开展相关业务。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大约有20多家民营环保企业引入国有资本。2020年以来,环保领域逆向混改趋势愈加明显。

在诸多民营环保企业与国资相继“联姻”的大潮之下,碧水源主动顺应大势,提早寻求转型的机会,拥抱国资。最终与中交集团全资子公司中国城乡成功牵手,为其技术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碧水源的技术和产品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

碧水源与中国城乡结合之后,双方协同效果逐渐凸显出来。据天风证券发布研报称,上半年碧水源与中交集团在项目开展和内部管理上已开始进行积极合作,以核心技术为优势、以轻资产运营模式为主,集中精力做好技术创新。

据相关媒体统计,截止到9月1日,碧水源凭借其在技术、设备和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归母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11%,增速排名位居行业第一。

主动寻找机会:创造风口,推动污水资源化

“十三五”计划以来,污水资源化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近期,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召开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进会,污水资源化将推动膜工艺和污水深度处理及再利用技术应用。发改委与住建部联合印发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更加明确提出,要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

早早就站在风口的碧水源,信心满满。在文剑平看来,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关键是将污水资源化,而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是最佳选择之一。他曾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污水资源化能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双重难题,现在的创新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一把钥匙开两把锁’了,无论从环保的角度,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污水资源化都是非常值得去做的工作。”

碧水源攻克了污水资源化关键技术的痛点,其自主研发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mbr-df”双膜新水源技术等污水资源化技术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且走在世界水处理、污水资源化的前列。目前,碧水源凭借完善的膜产业链已建成数千项膜法水处理工程,每天处理总规模超过2000万吨,每年可为国家新增高品质再生水超过70亿吨。

今年,“双百跨越”标杆污水处理厂预选榜单发布,碧水源有5座污水厂脱颖而出,分别是运营管理标杆污水厂——西安市经开草滩污水处理厂和吉林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况静美标杆污水厂——诸暨市浣东再生水厂,受公众欢迎标杆污水厂——北京翠湖新水源厂,生态优美标杆污水厂、信息化集成标杆污水厂、厂网一体化标杆污水厂——云南洱源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即洱源县新水源厂)。

我国生态环境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生态环保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发布显示了国家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坚定决心,而且对污染治理的力度也会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部认为,根据规划建议,“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治理,“增好水”(ι—ⅲ类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治差水”(黑臭水体治理),大力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这将为技术创新型企业带来更有利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技术创新型企业的优秀代表,20年的发展使碧水源的技术实力越来越雄厚。文剑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碧水源的下一个突破点是反渗透海水淡化和民用商用净水这两个领域。

新的业绩增长点:海水淡化和净水领域

中国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海水淡化主要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随着我国海水利用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技术可靠、经济可行、日趋合理。国内的海水淡化成本与国际水平基本持平,已开始显现价格优势,越来越多的海水淡化项目选择国内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设备已成必然趋势。

碧水源是我国海水淡化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者,其自主创新研发的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已应用于多个海淡典型项目。其中,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由碧水源和青岛水务集团联合投建,一期规模为10万吨/日,由于关键技术和设备实现国产化,使得吨水处理价格降幅可达30%左右,出水水质完全符合港区企业生产用水要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对国内海水淡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目前,老百姓对饮用水健康的理解和认知已经达到了新高度,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和健康品质生活需求,催生了新一轮健康饮水消费潮。据中怡康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份终端销售的净水产品台数增长率达到了14%。未来净水市场将面临新发展契机,迎来万亿级市场,净水行业已由低门槛竞争向比拼高精尖科技转变,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贴合百姓需求、综合实力强劲的品牌才能脱颖而出。

碧水源作为净水领域的标杆企业,其自主研发纳滤净水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保留人体所需的矿物元素,兼顾了饮水安全和饮水健康。2020年,碧水源成为“中国航天事业ag真人国际官网的合作伙伴”,这是继碧水源成为“月宫一号”水处理系统膜及净水设备供应商后,再次与中国航天的牵手,标志着碧水源全面进入 “航天品质”升级的新发展阶段。

从污水治理到污水资源化、从海水淡化到居民饮水安全,碧水源膜技术的推广应用,成功破解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云南洱海高原湖泊等地的污水治理难题,打破了长期以来海水淡化膜技术的国际垄断,开创了我国市政给水领域提标升级改造的绿色技术路线先河,也为“十四五”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写在最后

碧水源一直为解决我国“水脏、水少、饮水不安全”三大问题不停奔走,凭借其自主创新研发的膜技术,逐步打破国外膜产品技术垄断,引领膜产品逐渐走上了国产化、规模化的道路,成为中国环保行业、水务行业标杆企业,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膜技术企业行列。

20年来,碧水源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离不开始终如一的技术创新,更离不开其对未来行业大势的准确预判和战略上的关键布局。

随着当前国家对水环境改善的要求逐步提高,解决“水脏、水少、饮水不安全”问题日益变得迫切起来,利好政策不断加码,力度也逐渐增强。这将为专注技术的碧水源带来非常可观的增量市场。

期待碧水源有着更好的发展和未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生命科学园路23-2号碧水源大厦   电话:010-80768888  传真:010-88434847      ag真人国际官网的技术支持:蒲公英

"));
网站地图